然而,今天的NBA似乎少了这样的故事线。如今的联盟,库里与杜兰特正处于职业生涯的尾声,而曾经统治了整个联盟的“詹库杜”时代,随着2025年夏天的到来,必将彻底画上句号。新一代球员如约基奇、恩比德、东契奇与亚历山大,虽然实力不容小觑,数据堪称惊人,但他们之间似乎缺乏那种能够让球迷牵肠挂肚、讨论不休的宿命对决。难道说,这就是我们如今所面临的“故事真空”?
与以往的篮球英雄不同,今天的球员关系过于友好。大家一起夏训、一起做播客、互相吹捧,这无疑展现了NBA日益职业化的一面,但从“故事”的角度来看,这样的关系反而让比赛失去了张力。曾经的乔丹,他有“坏孩子军团”活塞队,有“手套”佩顿和“滑翔机”德雷克斯勒,还有马龙与斯托克顿等一众宿敌。正是这些对手让他不断突破自我,成为篮球的传奇。
如今的NBA则更像是一个大公司的股东大会,球员们是拿着顶薪合同的“高级员工”,而球队就像是一个个项目组。如果某个项目组没有表现好,球员立马要求交易。这种频繁的更换让球迷很难产生长期的情感依托。你今天刚买了心仪球员的球衣,明天他可能就穿着对方的球衣,在你主场投进绝杀。长此以往,球迷们心力交瘁,逐渐对球队失去了感情投入。毕竟,球员是流动的,而联盟却是永恒的。
除了“故事”越来越少,比赛的本质也变得越来越“虚”。这里的“虚”,并非指假球,而是常规赛的价值被极度稀释。所谓的“负荷管理”是近年来才流行的术语。过去,球员受伤才会缺席比赛,而如今,只是“可能会”受伤,球员就被轮休。记得去年圣诞大战,联盟费尽心思安排了雄鹿与凯尔特人的对决,字母哥和塔图姆的碰撞被球迷寄予厚望,票价飙升。然而,比赛前一小时,雄鹿队突然宣布字母哥因“膝盖酸痛”轮休,而凯尔特人那边,霍福德也因“背靠背比赛”的常规操作坐在了场下。花了几百甚至几千美元专程飞来现场的球迷,难掩失望,心中满是被愚弄的感觉。
联盟也意识到这一问题,开始尝试季中锦标赛来提高比赛的刺激性。尽管第一年的反响尚可,到了第二年和第三年,奖金对顶薪球员来说已经微不足道,比赛的激烈性明显下降,常规赛依旧是一成不变的味道。你能想象吗?球员们把常规赛当成了“大型带薪训练”,而球迷却依旧得花时间和金钱去观看这些似乎没有太多意义的比赛?
这种情况的背后,是球员权利膨胀带来的失控。过去,教练和球队管理层的决定是至高无上的,而球员则需要拼命表现才能赢得大合同。如今,超级巨星手握球员选项,动不动就要求交易,甚至成为了实际上的“总经理”。他们可以随意决定自己上场的时间、打多久、与谁一起打,俨然掌控着自己的职业生涯。
这种“掌控命运”的意识本无可厚非,但当它凌驾于球迷的期待和比赛的契约精神之上时,就偏离了体育的本质。我们观看的是竞技体育,而不是明星养生。球员享受着天价合同和全球球迷的追捧,却又在比赛中不愿付出汗水和努力,这让人愤怒。
更为隐蔽且具有毁灭性的原因在于,NBA正逐渐失去了它最原始的魅力,变成了一场枯燥无味的数学游戏。如今,解说员和嘉宾谈论的不是精妙的战术、个人技巧,而是“进攻效率”、“真实命中率”、“百回合得分”等枯燥的统计数据。而屏幕下方滚动的,是各大博彩公司提供的盘口和赔率。
魔球理论的引入,彻底改变了篮球的打法。中距离投篮被视为“低效”的进攻方式,变得几乎无人问津。球场上的战术变得愈加单一,要么外线投三分,要么直接冲向篮下。比赛开始变得千篇一律,每场比赛一支队伍投出四十到五十个三分球已是常态。数据或许显示这样很高效,但比赛的观赏性却大打折扣。
我们怀念那个百花齐放的时代,乔丹的低位背身和后仰跳投,科比的翻身跳投,艾弗森的变向过人,诺维茨基的金鸡独立,每一个球员都有独一无二的“杀招”,比赛充满了变化和惊喜。但如今,球员们像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标准化产品,能投三分,能防守,却缺少了那种让人眼前一亮的个人特色。
法国天才文班亚马或许是个例外,他那种科幻般的身材和技术,给联盟带来了一些新鲜的气息。但一个“异类”依旧无法改变整个联盟的困境。
更为可怕的是,博彩行业的全面入侵。NBA拥抱博彩,视其为新的收入来源。然而,这种做法带来的是一种功利的氛围,比赛不再单纯。现在,球迷们看比赛,往往更关注那些盘口和赔率,而不是比赛本身。某个球员在关键时刻的失误,可能立刻就会被解读为“假球”或“控分”。
当所有人开始怀疑比赛背后的“剧本”和“阴谋”,体育的纯粹性就被彻底污染了。我们开始不再相信我们所看到的比赛,这才是最悲哀的事情。
尽管如此,我依旧希望NBA能够恢复生气。毕竟,这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